国外防灾教育“聚焦”普通民众

发布时间:2015-07-16

信息来源:中国民防网

    在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如何加强普通民众的防灾教育,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已成为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任务。当前,国外加强民众防灾教育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重点突出的民众防灾教育渠道

 国外组织实施民众防灾教育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府起着关键的主导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国一般都把学校、社区和公共媒体作为实施民众防灾教育的主渠道。

 (一)学校开展的防灾教育。学校教育在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很多国家都把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许多国家从幼儿就开始向孩子灌输安全知识,教孩子在面对自然突发性灾害时怎样自我保护和应对灾害。如:美国一些幼儿园,就经常举行突发灾害的应对演习,还有的幼儿园每学期都安排有一个消防周,让孩子参观消防站,看消防员做消防演习,让孩子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欧美等国的大、中、小学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安全教材或指南。早在20年前,日本就开始出版针对中小学校园内安全的教材,并按照每一年级不断变化其中的内容。有关自然灾害的教育在墨西哥、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另外,就连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防灾教育。

 (二)社区开展的防灾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主要分布在不同的社区。因此,社区在民众防灾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以推动民众防灾教育工作。如:美国洛杉矶市消防局在1985年就开始成立社区救灾反应队,通过制定详细的救灾培训计划,向市民、私人雇员、政府雇员提供救灾培训,使市民明白他们在为灾难做准备上所具备的责任,增强他们相互救助的能力。后被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在全国推广,在28个州和波多黎各的社区成立社区救灾反应队。“9•11”事件后,美国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使社区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等三大功能。日本的社区组织更是承担了对本地区居民的防灾知识教育培训普及工作。日本积极鼓励各地区或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自发成立防灾赈灾市民团体,如消防团、水防团、妇女防火俱乐部、少年防火俱乐部、儿童防火俱乐部等。这些自发的群众性组织,以“自己的区域自己来维护”为理念,平时在所在地区组织防灾训练、普及防灾知识、检查安全隐患、保管与维修防灾器材,形成了地区防灾及互助的有生力量,一旦发生灾情,他们便可立即投入初期灭火、疏散居民、抢救伤员、收集和传递信息等工作。据介绍,东京的目黑区就组织编写了《市民防灾行动指南》,并根据区内外国人居民多的特点,翻译成了汉、英、朝、德等多国文字,下发给不同居民阅读。另外,目黑区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可供市民使用的防灾教育培训基地———目黑区地震知识学习馆,该馆内不但设有地震模拟台,还设有逃生学习室、消防灭火室和救助伤员学习室,寓教于乐,使参观者在娱乐中明白了许多防范地震的知识。该馆开馆6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接待1万多名参观者,大多数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而且目前日本许多社区都设有类似的防灾学习设施。

 (三)媒体开展的防灾教育。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外很早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渠道向社会宣传防灾意识的相关知识。日本将媒体视为“政府应对危机的最好朋友”。政府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NHK)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韩国在1995年发生三丰百货公司倒塌事件后,也参照日本的做法,于1996年根据《灾难管理法》将韩国公共电视台(KBS)列为报道灾难的指定台。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委员会(FEMA)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了灾害知识版,可供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人了解相关的知识,其中最明显的是幼儿版本的网页,它以漫画的形式把不同灾害分类,在每个种类里面分又别设立了关于这种灾害的特征、怎么发生、有什么危害、怎么避免等。德国把政府利用“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向人们集中提供各种公民保护以及危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知识。例如,通过宣传手册、互联网、展览以及听众热线,重点介绍如何应对新型急性瘟疫、化学品泄漏和恐怖危机等;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出版《居民保护》季刊,普及防灾救灾知识。韩国有关部门印制了宣传手册,图文并茂,易看易懂,效果很好。

二、具体规范的民众防灾教育内容

 各国在对民众进行防灾教育时,一般都非常注重教育内容的规范性。教育内容是根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而精心选择的,教育计划是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而认真制定的,教育步骤是根据需循序渐进的原则而逐步实施的。具体规范的防灾教育内容能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应对灾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在构建“防灾型”社区的过程中,对由普通民众组成的“社区应急反应队”的教育内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计划,社区救灾反应队的培训需要七个星期,一个星期需要一个晚上的培训时间。每次培训一个小时,分为两节,一节半小时。具体内容:一是灾难预备。说明人们在社区中易受攻击的危害,参加培训者及其家庭在灾难发生前、发生中及发生后需采取的保护行动;二是灭火。总体上包括化学、有害物质的火灾,火的危害和扑火的方法。课程主要在于安全地使用灭火器,观察环境,控制效用以及扑灭一场小型火灾;三是灾难医疗救护第一部分。参加者实践诊断和治疗呼吸道阻塞,流血以及休克,通过简单的鉴定和快速治疗技术;四是灾难医疗救护第二部分。以安全与卫生的方式对病人进行评估,对病人作从头到脚的检查,建立一个医疗救护区,实施基础的初步抢救;五是轻度搜索和营救行动。参加者学习搜索和营救,计划,估量,搜索技术,营救技术,最重要的是营救者的安全;六是灾难心理和搜救队的组织。包括受难者和救灾人员可能体验的情感问题和症状;七是课程复习和灾难模拟。参加者复习他们参加家庭考试的答案,实践其在前面六学期中所学得的技能。通过训练,市民能够扑灭小型火灾;通过打开呼吸道、控制流血和治疗休克能够对付三种灾难杀手,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

三、全面系统的民众防灾能力培养

 民众的防灾能力是全面系统的,防灾教育不仅仅是让民众认识和了解灾害,更重要的是能冷静应对灾害。因为,教育进行了并不代表民众防灾意识就提高了,民众意识提高并不代表防灾措施掌握了,而民众防灾措施掌握了也并不代表灾害发生时就能灵活应对。因此,民众防灾能力应该具有全面系统性,一是要了解灾害,具备较强的危机意识;二是掌握防灾手段和措施,知道面对灾害应如何处理;三是具备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在灾害发生后能保持头脑冷静、行动自主。在今日不断“花样翻新”的事故及灾难中,许多人由于惊吓及恐惧,造成长久的精神伤害,成为灾时逃生的最大障碍。

 当前,各国政府在组织民众的防灾教育时,都十分注重让民众真正了解灾害的特征,充分理解政府的防灾对策,并积极组织市民参加各种防灾减灾活动,以提高民众的危机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民众勇敢地面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并能积极配合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美国在构建“防灾型社区”时就高度关注社区灾害教育,通过防救灾的课程教授和训练,影响社区组织及个人的防救灾理念,促进防救灾管理水平和个人技能的提高。日本对国民的防灾教育突出培养全民危机意识、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的培养。全面系统的防灾能力素养使民众在面对灾害时能冷静应对,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如:美国2001年“9•11”事发时,世贸中心内有几万人在办公,如果恐慌,如果无序,其死亡绝不可能仅仅是3000人。现在总结美国“9•11”疏散的成功经验,很简单,即大家都遵守着靠右边走的指令,有序及其纪律是保住“9•11”灾难绝大多数幸存者的关键。可见,在人员拥挤及混乱的场合中良好的防灾能力素养的重要作用。2005年3月20日,日本福冈县以西海域发生里氏7级地震。日本平时的防灾教育和避险救护技能的训练使国民遇到地震并不慌张,显示出冷静、顽强、有序和善于协作的素养。据统计,在这次里氏7级的强震中,仅有1人死亡,735人受伤。

分享到: